分享日记|你知道哪些心理因素会造成失眠……
哪些心理因素会造成失眠?随着失眠人数的大幅度增长,我们无时无刻的都在面临着失眠的威胁,也因此更多的人开始重视起失眠,关心起失眠。大家都希望自己没有失眠,好好睡眠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“哪些心理因素会造成失眠”。
哪些心理因素会造成失眠:
“害怕失眠”心理
睡眠的生理机制有两个过程:即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。白天脑细胞兴奋,经过一天的工作后就需要休整,自然进入抑制状态而产生睡眠。再经过一夜的睡眠休整,又自然转为清醒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就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规律。而有很多患有失眠症的人,上床就担心睡不着,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尽快入睡,结果适得其反,总是睡不着。其实这些人已经患上了“失眠期待性焦虑症”。“怕失眠,想入睡”本意是想睡,但“怕失眠想入睡”的思想本身就是脑细胞的兴奋过程。因此越怕失眠、越想入睡,脑细胞就越是兴奋,所以就更加失眠。而正常人的睡眠是到了睡觉的时候,脱衣上床,平静自然的躺着,没有强迫自己入睡的要求,更没有怕睡不着的顾虑,很自然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。
“做梦有害”心理
每个人睡觉时或多或少都会做梦,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,或有没有梦感,你每天晚上都必定要做4—5回梦。说整夜做梦是夸张的,说没有做梦也是不现实的,更谈不上梦多梦少。只是有的人醒后能回忆起,有的人不能回忆之分而已。做梦不仅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生理现象,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,对身体并无害处。德国神经学家科恩贝尔教授认为做梦可以锻炼脑的功能。他说:大脑细胞平时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即使是在强烈脑力劳动的时候,活动的脑细胞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另一部分脑细胞则是处于休眠状态。如果这些休眠的脑细胞长期得不到使用,势必自我消退。休眠状态的脑细胞为了自我防止这种衰退现象,就只有借助睡眠是做梦来锻炼自己和演习自己的功能,达到自我完善,不断衰退的目的。而有些失眠患者没有懂得和明白这个道理,对睡觉做梦不能正确对待, 盲目地误认为睡觉做梦对人体有害或者多梦就是失眠的错误观念。因此有的患者睡觉时总是担心入睡后会做梦,从而产生焦虑担心情绪,导致睡眠不深、易醒,严重的影响了睡眠质量。
自责心理
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,特别是重大考试,由于粗心大意看错了题目,把原本会做的题目作错了,答非所问或在开玩笑时意外伤害他人而感到内疚自责,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,并懊悔自己当初应该怎样,不该怎样。白天由于忙于学习和事务,没有心事过多考虑,自责懊悔稍轻,而在晚上夜深人静之时,就会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和兴奋之中,整夜不能入睡。如果这样长期下来,就会导致情绪低落,食欲不振,日见消瘦,沉默不语,痛苦万分。严重者还会患上精神分裂症,成为精神病人。
期待心理
期待心理是指人期待某人或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而误事,因而出现早醒。比如有的学生在放假前夕,担心乘车时间误点或买不到车票,回家心切,常常只能睡几十分钟或一个来小时就被惊醒,闹的整夜不能入睡。还有学生平时学习非常勤奋,每天晚上很晚才睡,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前更加刻苦用功,晚上睡觉时计划第二天早晨几点钟以前一定要醒过来,再复习复习,因怕睡过头而睡的不深,也会处于期待兴奋状态,几天下来就成了早醒患者。
对于上面提到的这几种心理,大家可以认真的对待,有责改之。没有这种心理朋友也不要过早的高兴,还是要做好预防的,防患未然。以上就是“哪些心理因素会造成失眠”的全部介绍了。祝您的生活中没有失眠的光临。
推荐阅读:
失眠会导致极其恶劣的后果
睡眠不好 加速衰老5倍
睡前几大坏习惯加重失眠现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