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日记|孤独症孩子的社会性应从认知开始…… – 分享日记

分享日记|孤独症孩子的社会性应从认知开始……

如果我们给“孤独症”找一个反义词,最恰当不过的就是“社会性”。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和康复标准,都是以社会性发展程度为核心指标的。那么,什么是社会性呢? 孤独症孩子的社会性应从认知开始。

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少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:

第一,客观存在性。

不管一个孤独症孩子是否具有人际关系的主观认知能力,人与人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,无论孩子患有怎样的病症,孩子他们都属于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份子。

第二,复杂多样性。

从血缘关系到情感关系;从上下垂直交往关系到同龄平行游戏关系,人与人之间构成了多个层面、多个领域、多个角度、多重意义的错综复杂的广泛联系。哪怕是自闭症孩子也需要经历这些复杂的多样性。

第三,动态变化性。

两个人之间从陌生人的关系,可以发展到熟人的关系,从善意的互助关系,也可以变化为恶意的排斥关系。一个男性与一个人男性之间,可以是父与子的关系,但,还是同一个男性,当对方换成另外一个人时,双方关系的性质就变成了子与父的关系。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群体中,可以由一个优等的学生,变化为一个普通的一员。每一个人都可以与不同的对象构成不同性质的关系,每一种确定的关系,又都可以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。

要成为一个社会人,就必须要对人际关系有基本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,它又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体现出来,这就是人的社会功能。孤独症孩子无法正确地认知人际关系,无法建立起自己和他人的正常联系,当然,也就没有正常的社会功能。无论孩子的程度如何,我们都曾千呼万唤,希望社会性回到孩子的身上。

如果有一个重度孤独症孩子,家长期待的是孩子能够从关注自己的生理感觉、自我刺激,进化到注意别人的存在,哪怕不是出于理解和自我控制,哪怕仅仅是使用物质强化手段,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够在有“人”的场合,表现出别人可以接受的社会行为。如果有一个类似孤独症孩子,家长期待的是孩子能够从关注物质,进化到关注人的存在,理解人的活动,能够对“人”有所兴趣,而不是仅仅专注于身边的草和木。

随着越来越多认知水平的提升,“社会性”的概念已经被大部分家长所了解,几乎每个孤独症患者的家长,都能够找到孤独症的症结,也渴望自己的孩子跨越那条孤独症与社会人之间的分水岭,完成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飞跃——希望孩子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能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,同时能够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最起码的适应性。但是,如此迷离的人际关系,孤独症孩子能够看懂吗?能够适应吗?中国孤独症的康复实践告诉我们,答案是肯定的。

孤独症孩子的社会性应从认知开始。哪条是奔向社会性的正确道路呢?专家回答道:“在目标一定的前提下,早一日去生活实践中寻孩子的社会性,就有可能早一日达到成功的彼岸。”

推荐阅读:

孩子患上孤独症前征兆有哪些

预防自闭症的良方有哪些

怎样做才能够做到自闭症的预防

You may also like...